English

曲终人未散

2007-08-07 16:41:00 来源:博览群书 章洁思  我有话说

听说陈福康先生整理出了《郑振铎日记全编》,并见南北两份颇有影响的读书报都有报道。两次去上海图书馆,终于借来了这煌煌厚厚的一大本书。

初春的阳光刚有暖意,我走出阴冷的房间,坐在院子里一页页地翻读,见到凡有父亲名字之处,就做个记号,这样不知坐了多久。眼前,无数个父辈的名字从眼底飞过,无数

个熟悉的人影在脑海翻腾。院内的雪松正在落针。好大的松针,啪啪直打下来,打在书页上,敲击着我的脑袋,它们,是在帮助我叩响那过往的岁月吗?

当父亲靳以还是一个二十刚出头的毛头小伙子,胸怀满腔抱负来到北平,想干一番文学事业,是郑伯伯强劲热情的手扶持了他。父亲曾这样叙述说:

1933年我到了北京,那时候由于朋友的辗转介绍,一家书店想约我编一个大型的文学刊物,从经历和能力来说我都不能胜任,知道他住在燕京大学,就在一天晚上去找他商谈。这一次,我们好像老朋友在异地相见,他显得很热情;我说出来意,生怕他拒绝,没有想到他一口就应承了。而且爽快地说出来《文学》在上海的处境一天天地困难,有许多文章都被“检查老爷”抽掉,我们正好开辟一个新的阵地,这个阵地敌人还没有注意到,可以发挥作用。我们谈得很高兴,不知不觉就很晚了,却苦了在门外等我的曹禺和陆申,他们抱怨我说:“差点冻僵了!”后来振铎知道了这件事,再三怪我为什么不把他们请进去,当时我以为自己还是一个陌生客人,怎好带去再多的生人!

从此,他们便有了延续二十六年的友谊。

那天,1958年10月20日,我目睹了父亲接到郑伯伯飞机失事噩耗的情景。那天早晨,他去楼下信箱取来了信和报纸。我正闲得没事,坐在窗台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吹着我的口琴。忽然,父亲满脸凝重地走进来,喑哑着声音对我说:不要吹了,你郑伯伯飞机失事了。

时隔一天,我便读到父亲发表在《文汇报》上的《不是悲伤的时候》,那是他当天深夜写就的。原来,他在取来报纸看到噩耗的同时,也同时取来了郑伯伯临上飞机前写的信,那是他的最后来信。

父亲悼念郑伯伯的文章标题是:不是悲伤的时候,但我知道他非常非常悲伤。他的悲伤在他喑哑的声音,在他的的字里行间,在他难以抹去的情感心灵。后来,当他与老友方令孺在书房相对而坐时,他的感情才得以流露。我听他无奈地说:又能怎么写呢?他毕竟是因公殉职的……之后,两人便是长久地默默相对无言。

然不到一个月,父亲按捺不住,又写了《和振铎相处的日子》。文章开头这样写道:

自从振铎和我们永别了以后,我一直觉得他还活在我们中间,有时好像听见他迈着大步叩门而入,有时就好像还坐在他的客室中争辩不休……但不管争论得如何,最后还是握手言欢,依依而别,多少年来一直如此,可是我们的友情却一天一天加深;常是在客人散了以后,他一定要多留我坐些时候,多吃一杯茶。有时我已经很疲倦了,想回去早点休息;但还是留下来,没有什么可争的,就相对默然无语,到了很晚的时候,才站起来,亲切地握手道别,他一直送到门外,殷殷地说走以前再来一次,而我也频频回首望着灯光下他高大的身影。

这些情景,此刻,我也在这册《郑振铎日记全编》中一一读到了。

一般记日记者不会料到自己的日记会在若干年后公诸于世,郑伯伯也只是作为一个习惯,简单地记事。他的日记,有些甚至随随便便记录在台历上(这令我想起父亲的那些外出日记,都记在小小的活页纸上,然后,用破旧的鞋带穿扎起来,插在旧信封里)。殊不知,今人能把它当作一部很好的资料文库,重现过往的那个年代。

我在《日记》的那个年代里踯躅徘徊。我看到年轻的郑伯伯,还有那些我熟悉的长辈,其中也包括我的父亲,他们一个个如此年轻有为,精力充沛;为了自己追求的事业而不懈努力着。我看到他们的奔忙、聚会、交谈、争论;甚至听到他们豪爽的欢笑,以及他们嫉恶如仇的愤怒。我感受着那一代人生命的节拍,他们充实的生活和真挚的感情。

在那些熟悉的名字当中,我惊讶地发现,那位曾与我家为邻,在我看来一无文学情调,仿佛终日与银钱打着交道的人,居然也曾有过青年时代对于文学美丽的追求!我看到年轻的他,曾为怎样的热情推动而奔忙着,构思着自己宏伟的文学理想的蓝图,并倚靠本身金融方面的能力,出资出力(不用说,那是完全不计回报的)……而如今,他早已不在人世,他的名字也早已在历史中湮没;然在这本《日记》中,我看见了他光彩的年华,看见了他年轻的梦……由此,不禁忆及李健吾先生在怀念郑伯伯的文章中,曾深情呼唤一位与他们在《文艺复兴》一同共事的年轻有为的“阿湛”。那呼唤发自心底,声声在耳……在芸芸众生中,许多人的足迹早已湮没,但他们的光彩,存留在那个时代,存留在当事者的记忆中,难以湮没。这是题外话了。

早就听说郑伯伯爱书如命,这是长辈们时常谈及的。而这种感觉,在他的日常文字中,不断得到印证。

1948年2月6日的那段文字:

  ……并将押在美丰的书十种交还。这几种书,已经押了半年多了,好容易才赎取了出来!见了,不禁泫然欲涕!

这“泫然欲涕”四字,令我感慨万千,心动难言。

不禁忆及父亲。忆及父亲在世时,曾指着一屋子的书,笑着对我说:我可没有什么东西留给你,只有这些书啊!

又回想到儿时,父亲每每会在有些空闲时把我抱坐椅上。他拿出一张干净的纸,铺在桌面,取来他的木刻书,还有画册,让我一页页翻阅。他那种神圣的态度,让我有过节的感觉,更让我从小体验书的珍贵。

后来,等我学会英文,翻阅屋角那一大书架的英文原版书时,见每一扉页上,都有父亲记下的购书时间,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为最多。那是父亲的求学时代。他省吃俭用,把钱一块块积攒起来,终于买回一本自己心爱的书,曾是何等欢喜呀!从书内,字里行间他的划线,还有情不自禁写下的英文小诗,都能体验到这种心情,这种“漫卷诗书喜欲狂”的心情啊!

而且,我也见过周围一些长辈,《日记》中熟悉的名字,他们是怎样爱书嗜书,以书为命!

这里有一长串的故事,这些故事太多了。父辈们聚在一起,话题就是书,就是他们为之倾心的文学,文化……

这“泫然欲涕”的情结,弥漫在全书,弥漫在郑伯伯和他的朋友中间,也弥漫在我回忆的心头。我仿佛听见,郑伯伯在说:“……在此午餐,在此晚餐,喝酒不少,谈笑甚欢,谈颇畅,谈甚久,颇为热闹,甚为热闹,谈笑颇欢,伤风已忘记掉,酒喝得不少。谈至十时许,散;十时散,即睡;十时许,散,即睡……”

散,真散了吗?不会!

精神的情结,是不会散的。

书的情结,文学的情结,友谊的情结,是不会散的。

抬头仰望,父辈们聚拢在天上。对于他们,虽然曲终,人却未散。

是啊,曲终人未散。

补记:为了借这本《郑振铎日记全编》,我第一次去上海图书馆,未借着。第二次去,才借到。四周后(规定时间),修慧大姐(赵家璧先生之女)从虹口赶来代我还书,为的是能接着借阅。谁知归还时不能立即办理借阅,她只得在馆内转了半个小时,再去借阅却被他人借走。此后,我每次去上图,都特意关注,都未见此书。我为不能给修慧大姐满意的回复而遗憾,也为此书有那么多的读者而快乐!

郑伯伯,您知道吗,我为您快乐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